1525929042_1

迈向海洋新未来|中国海洋经济盘点:南部领跑,东部快增,北部发力转型

2024-06-08 00:27:21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5505

   阅读量:661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实习生陈芷欣 广州报道

6月8日,第16个世界海洋日与端午假期同步到来。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正加速由陆域向海域拓展。

据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99097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2024年一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也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万亿体量背后,全国各地海洋经济“成色”几何?

从区域分布上看,南部、东部、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各具亮点。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经济体量领跑,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3572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6.1%。东部海洋经济圈增速领先,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实现同比增长8.2%,居“三圈”之首。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等产业优势突出,2023年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52%和56%。

从产业结构上看,以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海洋制造业增势强劲,接触型、聚集型海洋服务业恢复较快,并加速向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业态拓展。2023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29861亿元,同比增长7.0%,比全国制造业增速高2个百分点,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7%,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宋维玲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近年海洋经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也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未来应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

南部领跑,东部快增,北部发力转型

从区域分布看,沿着中国约1.8万千米大陆海岸线依次排布的三大海洋经济圈,立足各自海洋资源、产业基础与科创支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其中,覆盖广东、福建、海南、广西四省份的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总量优势明显。2023年,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达35727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较2018年上升0.6个百分点。

更具体来看,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旅游业支柱作用凸显,其中,2023年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占全国的39%。

以广东为例,近日公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海洋三次产业中,以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占比维持高位,占65.3%。

同时,2023年广东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名义增长4.9%。其中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同比名义增速达到22.2%。

“近年来,主要依靠海洋服务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南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快于依靠传统产业和能源产业的北方,加之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因素,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海洋经济圈超越北部海洋经济圈成为第二大海洋经济圈。”宋维玲表示。

从数据上也可以直观看到,囊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东部海洋经济圈发展增势强劲。2023年,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为3076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0%,较2018年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特色显著,2023年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56%、57%和49%。

与南部、东部海洋经济圈相比,由辽宁、河北、山东及天津“三省一市”组成的北部海洋经济圈在经济总量及发展增速上有所差距,但辖内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电力业等产业仍然具备突出优势。

2023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为30488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3%,其中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52%、56%和47%。

除持续深耕优势产业外,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2024年北部海洋经济圈多省份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增长空间。其中,天津明确要积极布局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山东则提出要推动海洋经济全链条发展,拓展新型离岸贸易、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

宋维玲表示,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未来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

服务业攀“高”,制造业上“新”

除区域性分布特征外,产业结构变化也是观察海洋经济“成色”的维度之一。根据最新的核算数据,2023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7%、35.8%和59.5%。

从近4年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海洋产业结构整体保持稳定,由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涉海经营服务等产业组成的海洋第三产业占比维持高位。

“2023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相较于2022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继续维持高位,这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之一。”宋维玲表示,2023年接触型、聚集型海洋服务业恢复较快,如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达到7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5%,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居民旅游需求得到释放。

除传统服务业外,涉海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服务业也是海洋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宋维玲表示,截至2023年底,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会同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海洋经济概念股票价格指数——“蓝色100”总市值达到15209亿元,较上年末上涨5.9%,指数报收2459.3点,收益率较上年末上涨1.9%,同期沪深300下降11.4%。

2023年,中国境内市场共发行5只蓝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2亿元,还有31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达342亿元。“当前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融资需求,为以涉海金融为代表的海洋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宋维玲直言。

宋维玲建议,未来应持续深入探索制订海洋金融有关原则、标准和指南,发挥相关资金的杠杆作用,有效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同时综合运用蓝色债券、绿色债券、蓝色信贷等产品和工具,加大对传统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除占比维持高位的第三产业外,2023年海洋制造业也爆发出强劲增势。从数据上看,2023年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29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0%,比全国制造业增速高2个百分点。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17.6%,新承接海船订单、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三大造船指标均居全球首位。

此外,2023年海洋新兴产业也跑出亮眼表现。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872亿元,同比增长5.9%,交付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8.4%。海洋电力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13.0%,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超20%。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增加值也实现稳步增长,同比增速达4.5%,在建和新开工海水淡化项目规模超30万吨/日。

“海洋新兴产业作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宋维玲表示。

为加大力度挖掘未来产业增量,多类海洋新兴产业已“上榜”沿海多个省份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少省份对海洋产业的布局更趋前沿性。其中,江苏提出要开辟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福建明确要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广东也“瞄准”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清洁能源等产业。

宋维玲表示,未来在深远海、极地开发的进程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